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新浪博客十年了。我写博客的年头超过十年,开始在别处写,过完四十周岁生日的第二天,从别处搬来这里。眨眼间七年过去了。

这七年我从青壮年迈入中偏老年行列;博客性子急,老得比我快,从婴幼直扑耄耋。当下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APP,是朋友圈,是视频,是创业,但是我猜他们性子更急,老得比博客还要快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加速度这一概念,用在社会发展、科技进步领域做形容词,有一语中的之神效。

我好奇的是,比如书籍出版行业,现在纸书一片哀嚎,要被电子书秋风扫落叶,但线装书也还在出,我也还在买还在读,尽管量很小了,那么,博客会像线装书一样,长期存在下去么?当然,按照加速度这一形容,这里所谓的“长期”,不应该指望像线装书的“还在”那么长。

就在前天,还在博客上贴了两篇读书感想,贴完还在博客页面逛了逛,目睹一两件怪事,看得心里五味杂陈。检讨这份心情,事情本身味道怪只是一方面,更多的不舒服是,理解起来不那么顺当了,比原来费劲了,慢半至一拍吧。

最近这种“慢”的冲击比较集中。

上个月去上海参加一活动,有记者来我房间采访,他提问中一些词汇、一些说法,我都听不太懂,打断了两次请他先做名词解释,帮我扫盲,否则无从答起。他提到的是几个人名,听那口气是常识,不说是但丁、莎士比亚吧,至少也是鲁郭茅巴老曹,可是完全没听说过。这时,记者一脸同情地说:这个谁谁谁吧,就相当于……呃……相当于您那知识体系里的王小波吧;那个谁谁谁吧,就相当于……呃……相当于托尔斯泰好了……

他说的是漫画名著中的几个人物名字。我跟他老实承认,漫画我就看过阿童木,哎,好像还是电视里?那就还有猫和老鼠、鼹鼠的故事、米老鼠和唐老鸭……记者乐了,说先上个厕所。听着卫生间传来的夸张的撒尿声,我很羞愧——人家了解我的“体系”,但我对人家的“体系”一无所知。

另一件事。前不久读了本书挺高兴,写了篇书评投给一家报纸。编辑看完说挺好,准备刊发。过了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出报了,仔细一看,两千多字的原文被删成三百字了。这辈子从没遇到过的情况,当时就懵了,而且是那种自己做砸了什么事儿的懵。

稳定下情绪,确认自己没做错什么,联系报社编辑。对方先抱歉,为没事先打招呼,然后说:全文还是要发的,在微信公众号上。当然,稿费也会按全文发。我又听懵了——这叫什么事儿啊!好模样儿的两千多字,被肢解成那样,不招人骂嘛!

又稳定情绪仔细想。所幸这次虽然慢半至一拍,还是自个儿就琢磨明白了。现在报纸还谁看啊,发在公众号上的阅读量大概比刊发在报纸上的阅读量要大吧,所以编辑实际是为我好吧。

经历这样两件事,我想了很多。过程不细说了,直接说结论:第一,往后尽量少参加活动;第二,能忍就忍,尽量别再写文章了;第三是跟着第二来的——实在忍不住还写,写完就贴博客上,自个儿图一乐儿就得了,好在新浪博客这不还在么。

年轻时候特别喜欢暮色四合的时候走进地铁站,地下一通穿行,再回地面已是万家灯火。写完这篇博客回头瞧瞧,颇具暮色四合之相,怎么就写成这样了呢。



0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葵

杨葵

16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杨葵,1968年生于江苏。做了二十多年书、报、刊编辑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