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989年下半年,上级主管单位向作家社派驻了工作组,组长有两个,都是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老作家,曾克和黎辛。前者当时七十二岁,后者当时六十九岁。工作组来的第一件事,宣布原社委会全体成员就地免职。别的部门不太了解,反正所有编辑当时就颓了。

工作组开始审读那两年社里出版的一些书,经常开全社会,每次会上,都要批评几个作者,总体听下来给人的感觉是:多亏他们来了,作家社出版物的思想艺术性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
有一天着重批评晓剑的长篇小说《罪女侠警》。曾克同志说到激动处,自兜里掏出一个装维生素C的小药瓶。我以为她要吃药,不想她把盖子拧开,往里吐了口痰,又盖上。

晓剑是当年的知青,七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,多写通俗小说,得过很多文学奖。还写影视剧本,电影《我们的田野》即由他编剧。他是紧跟时代的那种人,海南刚刚建省,就放弃北京的所有,去弄改革开放的时代之潮。八十年代,罪女、侠警这些元素最流行,他自然不会放过,《罪女侠警》即是尝试之一。

曾克同志在会上气得直哆嗦,大斥此书庸俗不堪,其中有句原话我记得非常清楚,“简直污辱了我的眼睛”。

1991年,工作组虎头蛇尾地走了,晓剑又露面了,带来两本书稿,《中国知青秘闻录》、《中国知青在海外》。从书名即可看出,知青+秘闻,正是典型的通俗小说路数。

我那时连续看了几本西德尼·谢尔顿的小说,越看越有感触,觉得中国写小说的多瞧不起通俗小说,我偏在这方面尝试一下。看到晓剑小说,心想他正壮年,一能写,二会写,有希望。就这样,两年时间内,连续编发了晓剑的四本书。

我猜这些书的出版,对晓剑在海南站稳脚跟、谋求更大发展,多多少少起了些作用。现在他是海南省作协的副主席。

有个插曲。后两本《海南风流》、《海南教父》出版后,有天电影导演胡玫打电话到办公室,要买这两本书的影视改编权。晓剑在海南,委托我代为洽商。

胡玫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七八班的女才子,当年一部《女儿楼》电影,好评如潮。后来去了国外,九十年代初回国,和朱时茂合作成立影视公司,名头起得很大,叫“泛太平洋”。我去这公司见的胡玫,在万寿路一个大院里。北京人都知道,那院子住的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,不知他们什么途径找到那么好的地方。

洽商过程非常痛快,胡玫一看就是极爽快又极聪明的人,痛痛快快签了合同。后来不知何故,一直没见他们公司拍这戏。公司后来似乎解散了。又过了没几年,胡玫拍了长篇连续剧《雍正王朝》,我天天追着看。从此,凡她拍的戏必看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葵

杨葵

16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杨葵,1968年生于江苏。做了二十多年书、报、刊编辑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