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993年,我编发了十一种书,其中有田中禾的小说集《月亮走,我也走》和黄有光的《千古奇情记》。

还是亚运会开完没多久,作家社决定开个笔会,组组长篇小说书稿。那时北京亚运村是很时髦的去处,像眼下的鸟巢、水立方,很多人想参观。我们索性将笔会地点定在北京,邀请黎汝清、王安忆、扎西达娃等十几位实力派作家,住在亚运村的汇园公寓,吃好喝好,增进友谊。田中禾那次也大驾光临。

编辑部同仁平时聊天说起河南作家,不约而同都很欣赏田中禾,觉得他的作品大气厚重,可惜之前多写中短篇,很希望他早日出版长篇力作。那次笔会上,田中禾说他确实在筹划写长篇。我说,那我可就盯上了。

为这部书稿,一直和田中禾保持书信往来,变着法儿地催他写。直至1993年,他的长篇仍未完成。我表示理解,他当时是河南省作协的负责人,杂务缠身,而他那种写作风格,想靠零打碎敲地鼓捣出来,不大可能。为进一步给他施加压力,社里决定先给他出本小说集,便有了这本《月亮走,我也走》。这种往来方式,在那个年代很有代表性,当时作者与编辑之间关系,主流即如此:兢兢业业、精益求精,又不乏人情味的相互关照。目的只有一个:出好作品。

田中禾的长篇到了儿也没有交来。不过他后来做的一件事,令我至今对他心存感激。

1994年我父亲去世,那一年我一直恍恍惚惚,工作完全不在状态。有天接到田中禾的信,邀我参加将在郑州举办的他的作品研讨会。信中说:“来散散心吧。”当即一股暖流在流遍心田。

我去了郑州,田中禾亲自到车站来接,还专门带着他的宝贝女儿小雪,命她负责全程陪同。小雪姑娘人长得美,性格好,爱聊天,又懂事,那几天,我有点像从外太空重新回到了人世间。

黄有光赫赫有名,不过不是在文学界。

他祖籍潮州,1943年生于马来西亚,国籍澳大利亚。他是澳国社会科学院院士,世界知名经济学家,著作等身。他与杨小凯教授共同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派,中心思想是“快乐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”。黄有光本人,也确实是个快乐生活的人。

有天正要下班,电话铃响,接起来,是一个操着浓重潮汕口音的中年男人,说自己叫黄有光,要投稿。编辑部天天都接到这样的电话,当时没在意,只请他把稿件寄来。

隔了两天,黄又打电话来,话虽不多,但句句要害。我得到的信息如下:他的身份;北大邀请他来讲课,所以要在北京逗留三四个月;他因长年在世界多国讲学,经常在飞机上度过漫长的飞行时间,为解闷儿,写了这本武侠小说。

我的好奇心被大大调动,约他见面。

见面之后很失望,干瘪瘦小的老头儿,高度近视的眼镜,镜片后的眼神却异常锐利,会突然爆发奇怪的笑声,刺耳而诡异。说实话,我当时有点不知所措,加上他的汉语潮州味儿太浓重,不时还需用英语重说一遍,沟通有碍,匆匆告别。临走前,他把小说稿《千古奇情记》交给我,还送了两本国内新翻译出版的他的经济学著作。

当天夜里就读完了书稿,一是因为不长,只十来万字,并非像之前读到的武侠,动辙上中下三大卷;二是因为,写得吸引人,沾上就放不下。一边看一边觉得,这小说也是从头到尾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,和作者那笑声严丝合缝。

黄有光是我迄今所有作者中唯一一个之前完全不认识,仅靠投稿,著作最后得以出版的作者。“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”这话并非妄言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葵

杨葵

16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杨葵,1968年生于江苏。做了二十多年书、报、刊编辑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