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杨葵身上的头衔很多:从不赔钱的出版人、作家、TimeOut专栏作者……今年春天他的作家身份爆发,一齐出了《东榔头》、《西棒槌》两本新书,前者是主攻细碎生活的随感,后者是今时少见的读书笔记,与书名一样,质朴却解人心渴。

 

文 李谦

 

《Time Out》北京

 

TO :同时推出《东榔头》与《西棒槌》两本姐妹书的寄望是?

纯粹出于技术原因,就是编选近年的笔记合集,检视之前写过的零碎文章,发现跑不出两大类:过日子、阅读。搁一起嫌厚,所以分成两本。又因我做这两件事有个共同特点: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编校过程中,这特点像被读成了浮雕,尤为清晰地凸现在这些文章表面,所以分别命名《东榔头》、《西棒槌》。

TO:你的作品总是能抓住生活细小却闪光的点,是否因为心思细腻?

“抓住”是因为相对还算勤快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我记下了,还公开发表了,这份细心就让人看到了。比我细心的人多了去了,但人家没记,或者记了但没发表,所以不为所公众所知而已,真不敢说自己心思细。另外我觉得,“抓住”不难,难在“抓住了什么”,这是值得讨论的事,不过这就不是这个访问能解决的问题了。

TO:为什么惯于笔记这种问题?

说到“笔记”一词,我要顺便说一下,我从来不把自己写的这些文章叫随笔,我叫笔记。这二者在我这里,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也有不少细微差别。笔记文体自古有之,我对宋元明清的文人笔记也最钟爱,我是循着这条路写下来的。

TO:相对于出版,是否就此要在写作道路上走呢?

写文章、做编辑,都是我特喜欢的事,都在做,有时候是同时,有时候分个前后脚。这两年写得多点,没准儿哪天又编得多点,没准儿,而且很多做编辑的都写东西,早有叶圣陶,今有沈昌文。当然,我不敢高攀名家,只是说这事儿。

TO:从《在黑夜里抽筋成长》到《东榔头》《西棒槌》,一路写过来的感受?

那就是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“好”等你去追求,你要做的,只是不断地去掉各种毛病,小到详略不当、遣词造句不准确;大到矫情、做作、文过饰非……毛病去掉得越多,文章就越趋向于好。仔细读这几本书,能看到我不断去除种种大小毛病的努力轨迹,这一轨迹明面上是在说写文章,其实是在说心路历程。

TO:您的文字趋于文字淡然从容,与学佛有关系吗?

有关系,学佛令人摈弃遍布的执着,纠正错误的人生观、世界观,看明白诸多人事真相,自然会豁然从容。注意,我把“淡”改成“豁”了,因为很多人理解中的淡然都是往退缩避世方向理解的,这是一种歪曲,是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

TO:你一直在TimeOut开专栏,请用专栏作家的身份为自己的新书做几句话评述?

一个四十多岁的文人,力争如实地记录了一些他生活和阅读的经历,抒发了一些他对这世界的思考,读了让人平心静气,并体会平心静气是多么美好——这样行吗?吹得不够狠吧?请允许我引用一个好友的话自吹自擂吧:“笔底毫不介意地流露善意,像晚春渐强的南风,光亮,舒适,温暖”……

原文链接:http://beijing.timeoutcn.com/Articles_8767.htm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葵

杨葵

168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杨葵,1968年生于江苏。做了二十多年书、报、刊编辑。

文章